新闻动态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教院青年的十年支教路

部门:6165cc金沙总站办公网      日期:2025-05-13 09:11:13      访问次数:10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信中写道:“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27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教育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即将赴贵州台江支教的黄子叶看到总书记的回信后备受鼓舞,“作为一名教育学子和支教团成员,投身西部教育事业是党和祖国的需要,更是我的使命。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能力,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理想,绘就属于我们这一代的青春色彩。

十年来,6165cc金沙总站先后有23名本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奔赴西部及民族地区,以教育之情,谱青春之歌。从最初独身奔赴的逐梦之程,到如今8名支教团员的共赴山海,越来越多的教院学子选择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青春与力量,将习近平总书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殷切嘱托化为扎根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群教院青年,聆听他们用热忱与智慧书写的青春华章,感受信仰与奋斗交织的时代力量。



 “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成长的守护

 “教育是我的理想。”谈起选择支教的初心,24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成员梁汉卿笃定地说到。本科阶段的梁汉卿,曾参加学院“百校千师”公益支教项目,也开展过社区公益教学,“但我希望能更深度地去参与支教这个活动,有更长的时间来为当地的孩子做更多的事。”

支教不仅是一次次教育的接力,也是一场场梦想的托举。面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孩子们匮乏的课余生活,梁汉卿主动成为他们的“造梦人”。当得知学校有参加航模比赛的资格时,他主动请缨,组织参赛队员、邀请外校教练、开展课后训练。“在这场全国级别的赛事上,我们带去的14个孩子在赛区中捧回了13个奖项。”时隔四年,谈起这段经历,梁汉卿眼中还满是骄傲,“这场比赛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是孩子们未来的无限可能。”

梁汉卿与孩子们

支教的温度不仅在现实的关切中,更在生命的细微处。在昭觉支教时,梁汉卿发现班上一位女孩总是在上课时默默流泪,原以为她可能有什么压力与情绪,再三询问后得知,女孩泪小管阻塞——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有更大的潜在风险。梁汉卿立刻联系了宁波余姚对口帮扶医疗团队,陪伴女孩跨越千里飞抵杭州,并在女孩发高烧时彻夜陪护。“在那个紧张又奔波的漫漫长夜里,我仿佛体会到了做父亲的艰辛。”梁汉卿笑着说,“我也明白了,支教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守护人。”

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教育学专业2024届毕业生李嘉毅


 “我们不是来填平沟壑的,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跨越”

教院青年的一场场爱心接力,不仅是践行教育的初心使命的价值生成,更是以行动响应时代召唤的无私奉献。除了教书育人,支教团成员们还承担着教育帮扶、服务基层的重要任务。23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华昕赴景东支教的那一年,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他挨家挨户访谈调研、帮助当地农户解决切实问题、克服语言困难协调基层矛盾……杨华昕说到,“浙大人和景东、和支教地始终有着深厚又纯粹的情感连接。”一群群浙大人怀揣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的使命而来,当地人也以毫无保留的信任相待,写就了一卷卷双向奔赴的情感诗篇。

杨华昕在支教

在大凉山深处的四川昭觉,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024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王欣阳、赵涵乐正在当地支教,一年来,她们与支教团成员们开展各项物资募捐、结对资助活动,为爱心人士与孩子之间架起了跨越山海的爱心桥梁,“受益孩子们由心露出的笑容,学生们在书桌前认真阅读的神情,这些瞬间给我带来的教育触动都远胜于教科书”王欣阳说道,“从前总以为我们在为孩子们打开世界的窗,后来才发现,支教的一点一滴都在重塑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辽阔

王欣阳开展爱心接力活动

时光流转,岁序更替,教院学子的支教路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从脱贫攻坚战场的躬身实践,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步履不停,从大山深处的知识播种,到跨越山海的爱心传递,一批批教院学子用青春担起一代代人的使命。“我们不能辜负前辈支教人的希望,要做得更好,将这份求是精神与教育情怀薪火相传”正是这份使命感与责任感,让支教事业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是支教,也是自教”

 “支教的任务在不断变化,但支教对于自我成长的意义始终如一。”参与支教,不仅是青年回应时代召唤的使命担当,更是一场自我探索、追寻梦想的成长之旅。置身于偏远的西部地区,面对当地贫困落后的真实面貌和教育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支教团成员们从未退缩,在实践中淬炼本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育人智慧,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教育践行者。

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教育学专业2023届毕业生黄心怡

 “支教帮我坚定了未来的方向,我希望将教育作为我一生的事业。3年后的今天,谈及未来的选择,梁汉卿依旧坚定。读研期间,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参与中小学实习、开展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涵义。

梁汉卿在实习

研究生毕业后,杨华昕通过选调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支教岁月锤炼的工作方法、培养的责任担当,都成为了他开展基层工作的宝贵财富。“这种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的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在奉献中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奋斗的方向。”如今,他在工作岗位上践行着“求是初心”,将志愿服务的火种转化为了服务广大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持久行动。

杨华昕在支教地备课

支教的记忆也许会随着时间淡去,但所收获的成长与经验将在每一位队员身上长久绵延。除了杨华昕梁汉卿王欣阳、赵涵乐,还有无数教院青年追寻着支教的印记,在毕业后选择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的大地上:6165cc金沙总站硕士生王梦婕,毕业后加入了美丽中国公益项目;“百校千师”实践团队成员孙嘉灿,毕业后投身于广西儿童福利事业……他们以公益支教为起点,接力前行,实现了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的双向奔赴。

十年赓续,新程将启。今年,又有8名教院青年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他们接过教育扶贫的接力棒,在祖国西部踏出新时代青年的坚实步伐。“即将踏上支教之路,我满怀信心与期待。我坚信,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知识传播的执着,我定能在支教地发挥自身价值。”谈及即将奔赴的支教之路,体育教育专业2021级本科生王一鹏充满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爱为底色,用心教学,为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少年负壮志,奋进自有时。今日的教院青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以青春之名,写教育长卷,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文丨王艺潞、汪钰、章褚昀

图丨支教团成员

20255



  •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6165cc金沙总站紫金港校区文科组团6165cc金沙总站大楼
  • Tel  : +86 571 88273934
  • Fax : +86 571 88273187
  • Copyright © 2018 6165cc金沙总站(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版权所有 管理登录
    您是第1000位访问者